
“KISHU 币下架后还能交易吗”“持有的币还有用吗” 的疑问在社交平台蔓延,看似是对资产残值的关注,实则已陷入非法虚拟货币的收尾陷阱。我国《十部门通知》明确虚拟货币相关业务均属非法金融活动,而 KISHU 币下架绝非简单的平台调整,本质是其无价值属性与非法交易模式的必然结局,所谓 “仍可使用” 的说法全是收割话术,跟风操作不仅面临资金清零,更将承担法律责任,这是必须厘清的核心结论。
一、“下架” 的本质:非法性暴露后的必然结局
KISHU 币下架并非偶然,其背后是双重违法属性的叠加:
- 无价值支撑的空气币底色
KISHU 币作为 “狗狗币仿盘”,仅靠 “社区自治”“交易燃烧” 等概念炒作,无任何底层技术创新与实际应用场景。白皮书未披露核心技术架构,团队成员信息匿名,主流数据平台显示其持币地址高度集中,前 100 地址掌控 95% 以上筹码,完全由庄家操控价格。此类代币本就无 “使用价值”,下架不过是撕下了最后一层伪装。
- 非法交易的监管清退结果
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平台已全面清退,KISHU 币因不符合监管要求被下架,本质是非法金融活动被整治的体现。即便是境外平台下架,也多因涉嫌诈骗、洗钱等违法犯罪,如香港 JPEX 平台下架后暴露 12 亿港元诈骗案,与 KISHU 币的下架逻辑高度一致 —— 其 “使用” 场景本就建立在非法基础上。
二、“仍可使用” 的骗局:下架后的收割套路
KISHU 币下架后,所谓 “使用渠道” 已沦为成熟诈骗闭环,核心套路有两类:
- 虚假迁移诱导二次入金
不法分子在社群散布 “KISHU 币将迁移至新链,旧币可兑换升级” 的谎言,宣称 “下架只是过渡,升级后将重新上市”,诱导用户下载非法钱包 APP,要求支付 “迁移费”“gas 费”(多为 USDT 或比特币)。2025 年类似案例中,骗子通过此类手段诱导超 2000 名下架代币持有者入金,涉案金额达 8000 万元,与 JPEX 平台的敛财模式如出一辙。
- 残值炒作煽动接盘
庄家利用部分用户 “回本心理”,在境外野鸡平台制造 “下架后逆势上涨” 的虚假行情,搭配 “机构抄底” 的谣言,煽动用户通过私下转账 “低价收币”。实则这些平台可后台操控价格,待用户接盘后立即关闭提现通道,或直接卷款跑路,正如武汉法院审结的案件所示,此类交易引发的损失需自行承担。
三、轻信 “仍可使用” 的三重致命风险
将 KISHU 币下架后的 “使用” 视为机会,本质是踏入三重陷阱:
- 资金风险:残值清零与二次收割双重打击
KISHU 币下架后流动性基本丧失,即便在境外平台显示 “价格”,也仅是庄家自导自演的数字游戏,实际无法变现。更致命的是 “迁移兑换” 骗局,武汉某用户听信话术支付 20 万元 “手续费” 后,不仅旧币无法兑换,新平台也瞬间失联,损失完全无法追回。
- 法律风险:交易即触碰监管红线
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交易,无论 KISHU 币是否下架,参与交易均属违法。深圳某用户因下架后私下买卖 KISHU 币亏损起诉,法院以 “参与非法金融活动” 为由驳回诉求,与多地司法判决结果一致。
- 刑事风险:沦为犯罪工具的高概率
下架后的虚拟货币常被用于洗钱,厦门警方 2025 年侦破的案件中,嫌疑人正是利用下架代币的匿名性转移赃款,3 名参与交易的用户因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获刑,与 KISHU 币的交易风险高度吻合。
四、核心提醒:无 “残值价值”,放弃即避险
识别骗局需明确三点:一是 KISHU 币无实际价值,下架即宣告 “残值” 归零;二是任何 “迁移兑换”“残值交易” 均为诈骗,正规渠道绝不处理非法代币;三是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均属违法,持有下架代币应立即放弃。
综上,KISHU 币下架后还能用吗的答案清晰明确 —— 所谓 “使用” 全是陷阱。对普通公众而言,无需纠结残值,只需牢记:境内虚拟货币交易均属违法,坚决不相信、不交易、不转账,才是守护财产安全的唯一选择。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