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《稳定币条例》的正式生效,并非对稳定币的简单 “放行”,其本质是通过刚性监管框架锚定金融风险,同时为合规创新预留空间,在维护金融稳定与巩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之间寻求精准平衡,成为全球法币稳定币监管的标志性实践。
本质一:以发牌制度筑牢风险防控底线,破解行业乱象
法案的核心逻辑是通过 “全链条监管” 化解稳定币市场的固有风险。针对此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储备资产不透明、赎回机制缺失等问题,法案明确要求发行人必须申领牌照,且需满足三重核心要求:在储备管理上,需妥善分隔客户资产,确保稳定币与法定货币的锚定关系真实可信,避免重蹈 USDT 储备资产 “高风险占比” 的覆辙;在合规责任上,强制落实反洗钱与恐怖融资管控,要求建立健全风险监测系统,从源头阻断稳定币沦为非法资金通道的可能;在投资者保护上,仅允许持牌机构向零售投资者销售稳定币,且禁止非持牌主体发布广告,有效防范诈骗风险。这种 “持证经营 + 全程监管” 模式,本质是将游离于监管外的稳定币纳入法治化轨道,用制度刚性锚定金融安全底线。
本质二:以合规边界兼容创新活力,激活金融生态协同
法案并非 “一刀切” 的限制,而是通过明确合规边界为创新留足空间,呼应了稳定币与传统金融的 “协同可能性”。一方面,法案仅聚焦法币稳定币,为银行等持牌金融机构参与创新提供路径 —— 符合条件的银行可通过发行持牌稳定币优化跨境结算,或为其提供储备资产托管服务,拓展中间业务收入,这与摩根大通通过 JPM Coin 提升清算效率的逻辑一致;另一方面,法案设置 “六个月不违反期” 等过渡安排,既给予市场主体适应时间,又通过金管局的动态咨询机制灵活调整监管细节,避免监管滞后于技术发展。这种 “底线明确 + 弹性适配” 的设计,本质是让稳定币的技术优势在合规框架内释放,实现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良性协同。
本质三:以规则先行争夺国际监管话语权,巩固金融中心定位
在全球稳定币监管 “群雄逐鹿” 的背景下,香港法案的出台具有鲜明的战略意图。面对欧盟《加密资产市场监管法案》、美国财政部的监管框架,香港通过率先实施全面监管,成为 “全球首个对法币稳定币实施发牌制度的司法管辖区”,既向市场传递 “拥抱合规创新” 的信号,吸引优质虚拟资产机构落户;又通过输出监管标准,强化 “规则清晰、监管可靠” 的国际形象。这种 “规则先行” 的策略,本质是依托监管创新巩固金融中心地位,在数字金融时代抢占发展主动权。
综上,香港稳定币法案的本质,是一场 “风险可控前提下的创新试验”:通过发牌制度锁定风险源头,通过合规边界释放协同价值,通过规则输出巩固国际定位。它既不同于部分地区的 “放任自流”,也区别于简单的 “全面禁止”,为全球稳定币监管提供了 “风险与创新平衡” 的实践样本。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