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中央 13 台新闻联播报道 π 币” 的说法在网络上持续流传,引发部分民众对这一虚拟货币的关注。但经核实,《新闻联播》从未对 π 币进行过任何正面报道,此类传言实为不法分子借助权威媒体公信力炮制的诈骗噱头,其背后隐藏着虚拟货币骗局的典型套路。
传言的诞生源于对公共信息的恶意曲解。2023 年起,多地出现 “《新闻联播》关注 π 币合规化” 的虚假信息,实际是诈骗分子将政务服务创新概念与 π 币强行绑定 —— 把某地为民服务中心推出的 “π 型审批师” 综合服务窗口,篡改为 “银行审批 π 币兑换” 的场景,通过剪辑视频、伪造字幕等方式制造 “权威报道” 假象。这种将政务创新概念偷换为虚拟货币利好的操作,利用公众对官方信息的信任度实施误导,成为吸引受害者入局的关键手段。
π 币本身早已被明确界定为诈骗工具。作为 Pi Network 推出的虚拟货币,π 币以 “手机免费挖矿” 为噱头,通过诱导用户邀请好友、填写个人信息获取所谓 “算力”,本质是典型的传销式诈骗模式。多地网警早已发布风险提示,指出其所谓 “挖矿” 实为倒卖用户信息的幌子,且该货币采用集中化架构,前几大地址掌控绝大部分流通量,完全背离区块链去中心化的核心特质,价格涨跌全由幕后团队操控。
《新闻联播》虽未直接提及 π 币,但其传递的金融监管导向早已明确风险边界。节目曾多次报道我国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的政策,强调虚拟货币并非法定货币,与人民币无任何兑换关系,相关交易不受法律保护。2025 年 5 月建行成功拦截 π 币诈骗案的案例也印证了这一点 —— 受害者受 “新闻联播报道过 π 币质押高收益” 的谎言诱导,险些陷入骗局,最终被银行工作人员依据监管政策及时劝阻。
“中央 13 台新闻联播报道 π 币” 的传言,本质是诈骗分子利用信息差实施的精准误导。对公众而言,需认清权威媒体的报道逻辑:《新闻联播》只会聚焦合法金融创新与风险警示,绝不会为虚拟货币 “背书”。面对此类传言,应通过央视官网等正规渠道核实信息,牢记虚拟货币交易的法律风险,避免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。

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