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 币在中国合法使用范围:零合规空间下的风险警示

“U 币在中国合法使用范围” 的问题,核心答案明确且唯一:无论是作为泰达币(USDT)简称的 U 币,还是非法平台自创的 U 币,在中国均无任何合法使用范围。我国监管政策早已对虚拟货币划定红线,相关交易、流通、结算等活动均属非法金融活动,且司法实践中已有大量案例印证其违法性与高风险性,需坚决远离。

首先需厘清 “U 币” 的两种核心指向,二者均不具备合法属性。一种是市场常见的泰达币(USDT)简称,虽宣称 “锚定美元”,但本质是加密虚拟货币,我国十部门 2021 年联合公告已明确其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,相关业务活动一律严格禁止。另一种是非法平台自编自造的空气币,如深圳某案件中 H 交易所发行的 U 币,无任何技术与价值支撑,仅为诈骗工具,最终导致近 1500 名被害人损失 2.2 亿元。无论哪类 U 币,均未被纳入我国金融监管体系,不存在 “合法使用” 的前提。

从监管定性与法律边界看,U 币的所有流通场景均属非法。我国明确禁止虚拟货币的兑换、交易、支付等全部环节,这意味着无论是用于 “跨境支付”“投资理财” 等宣称场景,还是个人间 “买卖赚差价”,均在非法范畴内。韶关乐昌法院指出,U 币交易常形成 “骗钱 + 洗钱” 的犯罪闭环,不法分子通过高额回报引诱交易,再招募 “U 商” 转移资金,完全脱离合法金融活动轨道。即便是境外平台向境内提供 U 币服务,同样因违反 “穿透式监管” 原则被认定为非法。

司法案例早已敲响警钟,参与 U 币相关活动面临严厉追责。孙吴法院 2024 年审理的 12 起涉 U 币案件中,小杨仅通过加价倒卖 U 币,三个月内交易流水达 1.2 亿元,因帮助转移诈骗赃款构成掩饰、隐瞒犯罪所得罪,被判处刑罚并没收全部违法所得 44 万元。类似地,攸县警方捣毁的诈骗窝点中,嫌疑人通过虚构人设诱导购买 U 币,利用木马转移资产,3 名涉案人员均被刑事拘留。这些案例印证:无论直接诈骗还是间接参与交易,均会触发刑事追责,不存在 “合法使用” 的灰色地带。

U 币所谓 “合法使用” 的宣传,本质是诈骗分子的典型套路。不法分子常谎称 U 币 “可对抗国外虚拟币”“获政策支持”,或伪造境外合规资质,诱骗用户在虚假平台交易。这种手法与 Inticom 币借 “欧洲合规” 炒作的逻辑一致,均通过虚构合法性降低警惕,实则为 “割韭菜” 骗局。更隐蔽的是,U 币因匿名性成为洗钱首选工具,个人参与交易极易无意中接收赃款,触犯 “帮信罪” 或洗钱罪。

在此郑重警示,“U 币在中国合法使用范围” 是伪命题,其所有使用场景均属非法。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的打击从未松懈,从行政取缔到刑事追责形成完整监管链条。切勿被 “稳定币”“高收益” 等宣传误导,远离任何 U 币相关交易与平台。若发现疑似非法活动,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,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