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什么是 U 币” 的疑问,需先明确其核心指向 —— 市场主流语境中,U 币是泰达币(USDT)的简称,属加密虚拟货币的一种;同时,部分非法平台会自创 “U 币” 概念实施诈骗。无论哪种形态,U 币均非法定货币,我国已明确其相关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,暗藏多重风险,需从本质到危害全面认清。
从主流定义看,U 币即泰达币(USDT),是 2015 年由 Tether 公司发行的 “稳定币”,宣称与美元以 1:1 比例锚定,市值已超 1600 亿美元。其设计初衷是为比特币等加密资产交易提供 “价值锚点”,依托区块链技术实现 7×24 小时跨境流通,且交易成本较低,一度成为 “币圈” 核心交易媒介。但需明确,这种 “稳定” 仅是宣传话术:2023 年硅谷银行危机时,USDT 曾出现 0.87 美元的折价,价格剧烈波动引发市场震动,且普通用户无法直接向发行方赎回美元,所谓 “锚定” 缺乏实质保障。
另一类 “U 币” 是非法平台虚构的诈骗工具。不法分子常伪造 “国家发行”“对抗国外虚拟币” 等噱头,自创无任何技术支撑的 U 币,通过虚假平台诱导投资。这类 U 币本质是 “空气币”,价格完全由幕后团队操控,待吸纳足够资金后便关闭平台跑路,如某地案件中虚构的 “BYBIT 平台 U 币”,导致投资者损失需自行承担。
无论哪种 U 币,其核心属性均是 “非法虚拟货币”。我国十部门 2021 年联合公告明确,包括 U 币(USDT)在内的虚拟货币,不具有与法定货币等同的法律地位,相关交易、兑换等业务属非法金融活动。境外平台向境内提供 U 币服务,同样因违反 “穿透式监管” 原则被认定为非法。
U 币的非法属性衍生出多重致命风险。首先是法律追责风险:重庆何某通过低买高卖 U 币赚取差价,流水达 140 亿元,最终以非法经营罪被判 3 年有期徒刑,违法所得全部没收;“U 商” 即便不知资金来源,若参与赃款转移,仍可能构成帮信罪或洗钱罪。其次是财产损失风险:非合规平台可随意操控 U 币价格与提现通道,2025 年 “鑫慷嘉” 骗局中,虚构的 “高汇率 U 币” 诱骗超 200 万人入金,最终资金无法提现,涉案超 100 亿元。此外,U 币因匿名性成为诈骗分子的 “洗钱工具”,形成 “骗钱 - 换 U - 转款” 的犯罪闭环,加剧资金追回难度。
辨别 U 币风险需抓住三个关键:一看资质,U 币无任何国家金融监管部门批准,宣称 “合法合规” 必为骗局;二看交易场景,正规金融机构绝不会参与 U 币交易,要求转账至个人账户或虚拟地址的均是诈骗;三看价值支撑,无论是 USDT 还是虚构 U 币,均无真实资产背书,所谓 “升值”“分红” 全是谎言。
在此郑重提醒,U 币绝非 “投资理财新宠”,而是非法金融活动的载体。我国对虚拟货币交易的打击从未松懈,从行政取缔到刑事追责形成完整链条。切勿被 “稳定锚定”“高收益” 等宣传误导,远离任何 U 币相关交易与平台。若发现疑似非法活动,立即向公安机关举报,守护财产与法律安全。








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