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太坊每年销毁多少?销毁噱头背后的非法陷阱与风险

“以太坊每年销毁多少” 的疑问,常被币圈社群包装成 “价值支撑” 的诱饵 —— 部分非法平台炒作 “2024 年销毁超 120 万枚 ETH”“通缩推高价格” 等话术,甚至编造 “年化销毁率 5%” 的虚假数据。但需依据监管政策与市场真相刺破假象:以太坊销毁量仅是链上技术数据,既不改变其虚拟货币本质,更无法掩盖相关交易的非法属性,关注销毁数据并参与交易,只会面临财产清零与法律追责的双重风险。

所谓 “以太坊每年销毁超百万枚” 的说法,本质是掩盖投机本质的炒作话术。自 EIP-1559 协议实施后,以太坊确实会销毁部分交易手续费,但销毁量并无固定 “年化标准”:2022 年累计销毁约 216 万枚,2023 年因链上活跃度下降仅销毁约 180 万枚,2024 年虽回升至约 220 万枚,但占流通总量比例不足 1.5%,所谓 “通缩效应” 微乎其微。更关键的是,销毁数据常被非法平台篡改利用:部分平台伪造 “月度销毁量激增 30%” 的假数据,配合 “销毁即涨价” 的话术诱导用户高位接盘,2025 年某案件中,诈骗团伙正是利用虚假销毁公告,3 个月内骗取资金超 1.2 亿元,受害者中不乏因相信 “销毁支撑价值” 而入市者。

监管层面早已明确否定以太坊的合法地位,销毁数据无法改变其非法属性。2025 年 6 月华律网援引央行等多部门政策指出,以太坊等虚拟货币不具有法定货币地位,相关交易属于非法金融活动,严重扰乱经济金融秩序。这意味着无论每年销毁多少枚 ETH,只要涉及交易、兑换等行为,均属违法行为。即便是境外平台炒作的 “销毁驱动行情”,向境内居民提供服务也同样非法,2025 年监管部门已封堵超 500 个涉以太坊交易的非法网站,查处金额达 23 亿元。

司法实践中,因关注销毁数据参与交易的损失需自行承担,甚至可能面临法律追责。长乐法院曾审理类似案件:张某听信 “以太坊销毁量激增将涨价” 的宣传,转账 15 万元购买,因平台爆仓诉至法院,最终因交易非法被判决损失自负。更严重的是,若通过以太坊交易参与洗钱、非法换汇,还将触犯刑事法律 ——2025 年某地下钱庄案中,犯罪团伙利用以太坊销毁话题炒作吸引用户,实则通过交易转移赃款,涉案人员均以洗钱罪被追究刑责。

认清骗局需牢记三点:一是销毁量无固定标准,且占比极低,无法形成 “价值支撑”;二是 “销毁推高价格” 全是炒作话术,背后必藏非法交易或诈骗陷阱;三是我国严禁以太坊交易,参与即面临法律追责。

综上,“以太坊每年销毁多少” 是包裹着投机目的的伪命题。销毁数据的波动无法改变其虚拟货币本质与非法属性,唯有坚决不关注、不参与,才能守住财产与法律安全的底线。